我們有時不知道為什麼迷戀這個、執著那個

我們有時會質疑文化活動、藝術創作的目地性?

是因為較容易得到關注?是為滿足某方面的需求?還是因為無聊?

大部份人總是思考著較短淺的生命觀點。

一直唱,一直唱的意義是什麼?。

從出生到年華老去,重覆唱著同一首歌蘊含了什麼人生啟示嗎?

答案可能不假思索,也可能不必探索

會不會在心靈深處,深到無法到達的深處。

然而事情總是會走到最後,事情做完的時刻總是會到來,

就像你後來看見的那樣。

人生不會那麼深奧難懂,

頓悟—總是在把事情真正完成以後才隱約朦朧。

關鍵是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完成呢?

似乎只有一直做、一直做!無止無盡的失望對抗絕不投降的希望……

那天滄海變成了桑田,汗水流成了淚水

風的能力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志郎是傳唱魯凱古調的巨星, 用歌聲傳達在山谷裡百合花的聲音!

開始預購風的能力者音樂專輯, 留下電話地址及聯絡人,以便統計訂購人數!
 
規劃六年的部落音樂終於完成「風的能力者音樂專輯」
 
「風的能力者」的出發點是為了這些老人家。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抒發,是一種美好的記憶,
當越來越少人會唱古調的現在,我們希望把他們記憶裡的感動,
化為真實而能保存下去。
文章標籤

風的能力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06 Wed 2012 10:21
  • 聲音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們規劃六年的部落音樂終於完成了-「風的能力者音樂專輯」
原住民非常喜愛音樂,各式傳統習俗都與音樂有很深的關連,比較特殊的是部落裡的老人家,經常看到老人家自己唱著唱著眼淚就流了下來,這景象在其他的族群不知道會不會普遍,而「風的能力者」的出發點是為了這些老人家。

P1110218 (1)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抒發,是一種美好的記憶,當越來越少人會唱古調的現在,我們希望把他們記憶裡的感動,化為真實而能保存下去。
我們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愛音樂、都愛美好,只是主觀上有所不同,有人愛流行、有人喜歡古典、有人鍾情搖滾…
問題是老人家的喜好有誰在乎、在乎了又能怎樣?原住民音樂在現代市場根本就沒有活下去的理由。
在這裡所謂的原住民音樂指的是「老人家會哭的聲音」,不是用母語發音就叫原住民音樂,我們希望朋友們能清楚其中的不同。

P1110817   


原住民音樂既然沒有存續的機能,老人家的喜好就只能在自己的記憶中尋找。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音樂是世界共通語言,為什麼原住民音樂大部份的人都不愛聽,只是因為發音不同?不好聽還是為什麼要聽?或者根本不算音樂的一部份?

這裡頭有太多太多非關音樂本質的因素造成,在這裡只提一種,那就是「主流文明的價值判斷」例如我們喜歡巨星、例如我們追逐名牌時尚….電視裡頭放的因為我們天天看,不知不覺的我們通通都愛,不知不覺被主流媒體教育的服服貼貼…
美的定義是什麼?好的定義是什麼?雖然大部份的人講不明白,潛意識早已跟著感覺走。

強勢文明供應著「我們一定要喜歡」的養份,所以我們就莫名其妙的接受並歌頌漂亮的臉孔、甜美的笑容、動人的故事、豐美的身軀、華麗的舞台、剪裁的時裝、載歌又載舞…等等一連串、一大堆人分工合作,建構出我們認為最值得追求的聲音,於是我們被訓練出符合主流要的聲音樣式,不僅是唱的方式,聽覺也一面倒向商業化要的模組。
我們有了對「好聲音」的價值判斷是不是好的聲音、是不是會唱歌;歌唱比賽的評審專家有一套標準公式,而你我也都有是不是好聲音的主觀耳力;主流文明決定了那些聲音可以存活。


我們卻忘了真正的聲音

忘了出生嬰兒的哇哇落地聲、忘了沒有經過訓練的蛙鳴聲…忘了去聆聽身邊的人表達內在的聲音,忘了欣賞不同聲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感動。
「風的能力者音樂專輯」要傳達是「真實」的情感,不必也不需要轉頻道的情感,或許唱歌是一種專業技巧,一種內心戲的高難度演出,我們仍然覺得應該存在未經修飾的情感。
專輯裡頭每一位歌手講中文時都有濃厚的原住民腔,每一個人都沒有接受太多文明的發音練習,都沒有接受所謂「專家」的訓練,都只是愛唱歌,都用最個人的方式唱歌。
「風的能力者音樂專輯」為了要讓聽的人放下主觀聆聽,用了很多、很棒的配樂去「包裝」,可能「原始」的聲音讓你覺得不自在,可以聽聽後面比較文明的配樂。
希望這張專輯能讓更多人能接觸原住民傳統音樂,並慢慢理解讓「老人家哭的聲音」其實是記憶順著風飄過來的…
我們已盡了最大的能力完成,我們很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裡頭有不喜歡的,不是我們不用心,而是因為「錢」不夠讓它更完美。

風的能力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風的能力者首張專輯第一波MV介紹:

被遺忘的歌  巴志朗

 

曾經,像黑熊一樣強壯,像雲豹一樣敏捷,像風一樣自由。
在家鄉的土地上,在祖靈的看顧下,在山林之間。

現在,像枯樹一樣脆弱,像蝸牛一樣遲緩,像泥水一樣混濁,
被迫離開家鄉,看不見山林,祖靈在遙遠的那方。

少年啊,將去何處,山那端才是你的家;
長者啊,將往何方,那林地才是埋骨的地方。

獵人被迫放棄了獵場,族人被迫離開了百合花香。
少年失去了山林孕育的成長,勇士失去了家鄉見證的雄壯。

 

音樂:風的能力者   曲目:被遺忘的歌   演唱:巴志郎   編曲:吳永勝   伴奏:吳永勝

【歌手介紹】巴志郎

霧台大武村人,碩果僅存的獵人歌手,可以一個人一次背十隻左右的山羌回部落。
年輕時在魯凱族群就擁有龐大歌迷的巴志郎,每次在部落登台演出都需要四至五個親友幫他收取歌迷獻上的紅包,否則的話歌迷會將紅包塞滿他的口袋。
據巴志郎自己的記憶,他已出過超過六張以上的個人專輯,嚴格來講目前魯凱族唯一被大家認同的古調傳唱人,巴志郎是第一人選。
他現年六十四歲,體力已大不如前,無法像以前可以載歌載舞,目前獨居在大同農場,靠販賣蔥油餅唯生,在原住民部落間以小貨叫賣。
因為沒讀過書,和大部份的原住民青年一樣,靠著先天的身強體壯從很小的時候就靠打零工、粗工過活,從北到南都曾待過,只要有工作從不在意是否離鄉背井。
因此對任何一種建築相關的技藝都很純熟,包括水電、鐵工、板模、水泥工、打牆壁等粗活。
從小就愛唱歌,尤其是原住民古調,完全不會唱流行歌曲。

巴志郎  

文章標籤

風的能力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輯名稱由來]

排灣族或魯凱族至今都還保有這樣的習慣,炙熱無風的山裡,流著汗水在山坡上工作,需要來一點涼風去去暑熱時,就會吹吹口哨或哼一首古調,徐徐的微風就好像被召喚似的,輕輕拂過山林裡辛勤工作的人。

以前沒有可以造風的工具,搗碎的小米或是旱稻,想要將外殼和果粒分離時,老人家會雙手抓起一把從上方往地面,讓小米和外殼順著指縫滑下,如果沒風的幫忙,較輕的外殼無法和稻米分開,老人家很自然的會開始哼著歌或吹口哨,請風神協助,風好像聽得懂,每一次都會順應老人家的要求,讓較重的稻米落在地面上的盛具,較輕的米糠就會飄到遠方... 

 


音樂是感染力很強的一種藝術,原住民喜歡任它在山林裡隨風飄散,讓自己的情感傳遞給思念的人事物,但常常也會感動到彼此陌生的生命。


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音樂,讓排灣族、魯凱族古早生活裡美麗的小文化、小故事像風一樣,輕輕吹過每一個人,這其中不會有拘束,不會有負擔...有的只是像風一樣的自由自在。


[創作概念]

原住民一直擁有台灣最美好的音樂及文化,無論是歌聲、旋律、內容甚至嗓音,但這樣的特色從未讓任何一位原住民歌手是因為傳承古調,得到主流社會的支持或對個人生活有實質、長遠的改變。

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原住民對於消費市場的生態不熟悉、不善於行銷、包裝...最重要的是原住民音樂並不能當作一項可以謀生的專長。外在環境的不允許,內在文化的不注重,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優美的傳統原住民古調越來越少聽見,越來越少人會唱。

將上述的問題放諸於原住民文化工藝產業,我們幾乎可以得到相同的悲觀。於是我們發現原來原住民長期的高失業率、高上教會率、高酗酒率...等奇怪的、一致性的原住民現象有了可以解釋的答案,那些血液裡流的文化並不能讓自己感到生命的存在,並不足以說明自己以自己的民族為榮,不能讓自己發現自身的文化跟其他文化的不相上下,反而覺得是一種落後、不值一提的事物。只好藉由上教會、喝酒找尋生命的意義。而本身的專長遭漠視,為了生活只能從事自己不太熟悉、不擅長的行業,因此所有的原住民部落都有相同的社會問題時,內裡的徵結其實就是不相信自己可以開創,不相信自己所擁有的可以引領風騷,當面臨外在環境挑戰時,找尋一個不會被嬉笑的安全處所,是可以理解的方式。

有鑑於此,本計畫希望透過大眾普遍接受的原住民音樂,經由現代音樂的重新編曲、重新詮釋,讓大眾發現它的被低估,發現它的獨特性進而由衷喜愛、欣賞、購買。

當古老、真正的原住民音樂為普世所看見時,本計畫將連結文化工藝產業,用音樂包裝工藝,用工藝帶動音樂,兩者互為主體,相互依存,共利共榮。開創全新的原住民文化工藝創意產業。

文章標籤

風的能力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